腾讯财经《灼见》特约作者,叶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导,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
最近,各种企业裁员的说法撩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从智联招聘方面获取的数据也侧面印证了很多公司“瘦身”的事实。2018年第二季度,小微企业用人需求较第一季度平均下降26.6%。对于“下降26.6%”这个数字,我建议大家一分为二地看待。有的是经济回调、速度放缓的必然结果,有的是企业质量不高的结果,有的则是整顿经济秩序,挤压经济“虚火”的结果。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不是个个小微企业都可以存活下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16日,中国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其中企业超过了3100万户)。所谓市场主体,简而言之就是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比如企业、个体户、中介组织、商业银行、医疗机构等等。市场主体的本质特征就是大家都要赚钱。自从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新设市场主体达到6202.81万户,平均每天增加5万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果经济规模没有相应地扩大,哪里有“奶水”喂养这些嗷嗷待哺的“小家伙”。因此,当市场空间已经被挤占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出现的小微企业可能就会死掉。出路就是到竞争不太激烈的地方去,甚至国外。
二是在国际贸易冲突之下,大企业也在收缩。小微企业是依附大企业而生存的,如果大企业因为国内国外的原因,订单减少、投资减少,小微企业要发展就难了。2018年,中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经历了两年下行之后,终于出现了恢复迹象,但仍未回到2016年大幅下滑之前的增速平台,基础并不牢固。近期,出现了与2015年影响民间投资大幅下滑相类似的因素,比如经济悲观预期再起、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资本市场的负面冲击和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等。如不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和对冲措施,专家预测,2019年民间投资可能再次出现大幅下滑的风险。
三是规范企业行为会挤出虚弱的企业,这不是什么坏事。在经济过热的过程中,仿佛什么钱都很好赚。如果政府不加以规制的话,企业会在违法违规的路上走的越来越远。过去,明星工作室是以定额定期的方式交税,税负极低。再加上以“阴阳合同”方式逃税,不仅活的很滋润,而且养了不少人。现在税务部门进行规范管理,据实征税。这能不是好事情吗?
另外一个例子则是网贷公司数量大幅度减少,剩下好的提供优良服务,也是好事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7月初,有45家P2P平台爆雷。截至今年上半年,P2P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减少至1836家。而高峰时是超过5000多家。
四是“正正经经”的明星企业和独角兽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纷纷开始瘦身,以节约成本。在任何领域都要有“消费不要浪费”的理念。公车改革,就是这个理念的最好解读。明星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尽管不会说倒就倒,但是,勤俭节约总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我是研究财政史的,用一个故事结束此文。古代有一个词语叫“淋尖踢斛”,指旧时税吏收税时,为了多征米谷,故意用脚踢斛,使斛面堆尖。这样的话,可以装更多的米谷。如果不踢,则相反,装不了多少米谷。前者肯定比后者实在。在目前经济有点虚的情况下,踢一踢才能够做实。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