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羽之墓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右图:天朝万顺契丹银币
辽上京皇城外西二里出土,巴林左旗博物馆藏。近日,“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特展正式拉开帷幕。
据悉,这是首都博物馆2018下半年的重磅之举。展出的270件套文物分别为来自17家文博单位的文物精品,其中既有精致美丽的金银器、瓷器,也有珍稀神秘的壁画、佛教器具,还有玉器、瓷器、书画、石碑等,为观众真实地呈现出了当时大辽王朝鼎盛时期的方方面面,详细勾勒出了一幅辽代全景图。
契丹,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其盛时曾势压后晋而得幽云十六州,与宋争峰而屡挫对手,四面所及,一时俱服。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强盛的朝代?它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面又有哪些特点?契丹的故事正在首博上演。
据悉,辽代设立五京,本次展览首先从五京遗址出发,通过精美的出土文物和详尽的图文介绍,带领着观众们领略大辽帝都的雄伟风貌。
展览的第二部分,则为观众展示了游牧、渔猎文化在政治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四时捺钵,辽国虽然有五京。但辽国皇帝并不常住京城,他与重要的朝臣一起,随寒暑、逐水草,巡行于四季捺钵地。捺钵活动除了捕鱼、打雁、狩猎、避暑外,还包括祭祀和政治活动。在这一展览区域内,观众可通过壁画、版画以及玉器了解“四时捺钵”的意义。
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契丹就开始南下蚕食中原,面对新获得的土地和人口,契丹统治者依据他们从唐朝学来的经验,创造性的施行南北面官、因俗而治的国策。展览的第三部分以此为题,展示了在这一国策之下,汉族人与契丹人相互独立又逐步融合的民族文化。
辽代在制度安排和管理方面多有创新,不过,其在最根本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上,与同时期的北宋保持一致,这得南北双方在政治理想、社会价值、道德风尚等方面表现出类似性。同时,辽代统治者对中原文化也采取了宽容及吸收的态度,使之出现了大量与中原地区工艺相似却又独具契丹文化的文物。例如在展览的第四部分中展出的越窑刻花宴乐人物执壶、越窑鹦鹉纹银扣青瓷执壶以及一件白釉黑彩梅瓶等都是其中的经典。
辽代统治者推崇佛教,使得佛教在中国北部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最后这个展厅中,无论是佛像还是寺庙的陈设都显现出了极高的制作工艺,出土的一些百姓日常用具也带有些许的禅意元素。[page]分页标题[/page]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