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一支生力军,“速度”一直是闽系房企的鲜明标签,即使是不断强调“稳健”的融侨集团(以下简称“融侨”)也在近几年变得激进和高调起来。
在亿翰智库发布的《2018年1-6月中国典型房企销售业绩排行榜TOP200》榜单中,融侨以385亿元的销售成绩排在第34位,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51亿元。
从规模的增速来看,融侨已经能够与许多龙头房企匹敌。面对上半年的表现,融侨集团首席营销官、首席品牌官张岩避开了“冲规模”的话题,而是表示前两年业界都想实现大规模的突飞猛进,但今年会本着更稳健的方向去走。
不过,这仍然难以掩盖融侨做大规模的诉求,大手笔拿地以及业务多元化等举动就是融侨冲击规模最有力的说明。
上半年掠地16宗
今年年初,融侨集团首席投资官郑伟首度向外公开,融侨已经将“2020年实现千亿合约销售额”写进了公司的战略目标,并且接下来会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完成这一目标。
落地动作大范围展开,今年上半年,融侨通过招拍挂、战略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在重庆、成都、合肥、郑州、南京、福州、莆田、福清等城市获得16宗土地,新增土储建面超过2017年全年。
融侨的这一轮扩张始于2015年。当年,一向主张“稳健”的融侨突然提速,在2015年一年时间内,融侨摘得11宗土地,拿地资金超过150亿元。
为此,融侨还在2016年年初举办了一场媒体沟通会,张岩在会上放言,这样的规模化扩张将成为融侨未来三到五年发展的主旋律。
融侨接下来的发展确实像张岩所说的,以“规模化扩张”为主要基调。过去两年时间里,融侨的销售增速明显,2016年销售362亿元,同比增长超76%;2017年度销售总额达562亿元,排名全国房企销售金额第34位,同比销售业绩增幅达到64.8%。
而且,在2016年及2017年,融侨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土地市场上,尤其是2016年,融侨陆续在福州、无锡等地高价抢地。
然而,与大手笔抢地相对应的是去化的高风险。近两年来,全国调控政策不断升级,融侨重仓的一二线城市几乎都在政府严厉调控的范围之内。如此一来,如何完成手中高价地的去化成为融侨所面临的问题。
被问及高价地的去化情况,张岩没有直接给出答复,其坦言,并不是每一笔投资都能赚钱,有些项目低于成本价卖也很正常,“现在不存在时间换空间的概念,政府不允许捂盘惜售。所以现在开发商不会硬扛着,如果是结合市场价格打折卖也不影响收益,那么随市场来走就行了。”
在张岩看来,当前房地产行业不止存在市场的问题,也存在政策的问题,强调扩张的路在从前是对的,但随着国家出台限地价、限备案、限售价等相关干预政策后,高预估、高溢价的期望会变得不可实现。他认为,今年要符合政府的限价限购政策去测算地价,这也是今年大家比较稳健的原因。
时代财经了解到,消化过去几年拿下的高价地块是融侨今年的重点工作,为了保证去化效果,融侨会不排除会采取打折等手段。融侨透露,以其手头现有的土储来看,未来2年内全国可售货值预估超1700亿。
布局“地产+”
除了规模上的变化之外,融侨在“地产+”层面的布局进展也深受关注。
2018年年初,融侨喊出向“城市美好生活综合服务商”转型的口号,这意味着,多年来专注于传统房地产开发销售的融侨正在走向“地产+”的多元化道路。张岩表示,融侨的“地产+”就是做教育和医疗。[page]分页标题[/page]
据介绍,融侨集团计划与全球的健康医疗机构合作,重点关注医疗保健、社区养老等领域。下阶段,融侨计划在福建省投资建设专科医院,关注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
相关资料显示,融侨医疗于2015年成立,目前已经与英国几所医疗及科研机构达成合作。融侨不久前曾表示,未来计划投资超过10亿英镑进入医疗领域。
按照融侨的规划,将首先在福建福州建设一座国际化综合医院,同时,通过自建和收购等方式,以福州为总部向省内其他城市、省外其他区域进行拓展。
在教育方面,去年,融侨与长乐市政府、福州市教育局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融侨斥资10亿元在福州滨海新城建设融侨国际双语学校。这是融侨落地的一个教育项目,张岩向媒体介绍,融侨国际双语学校将在今年9月正式开学。
事实上,眼下房地产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房企进行多元化业务布局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在业界看来,与大部分采取多元化打法的房企类似,融侨积极抢滩“地产+”的目的在于利用多元化产业反哺地产主业。
但张岩指出,融侨布局地产+业务是为了回报社会,而不是增加一些财务的增长点或者是地产转型。“房地产公司没有转型成功的案例,至少融侨没任何想转型的想法,房地产永远是主业。”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