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趋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内需的要求,2018年下半年的物价稳定成为了众所关心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岳修虎日前向《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表示:“下半年对主要商品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就会预警。”
但是谈及下半年玉米的价格预测时,岳修虎向记者表示:“市场波动是非常即时的,很难进行某种商品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价格比较。”
据知情人士透露,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巡视组对重点市场、重点价格进行监测,其中包括玉米在内的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上涨,而新玉米价格涨幅惊人,“是老玉米两倍的价格”。
重点预警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要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此前的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扩大内需以及降准,都对下半年的物价形成了压力。
国家发改委对价格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岳修虎把预警机制列为下半年稳价安民的第一措施。“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跟踪价格总水平、重要商品价格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进行预警。”
岳修虎向记者表示:“监测是日常的工作,预警有一个预警的条件和机制。”
在“预警”之外,国家发改委将“加强市场调节调控,根据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完善保供稳价工作机制,以及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2%,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了0.6个百分点。
其次,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明显回落。从结构上分析,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主要工业品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整体上稳中偏弱。
针对下半年价格走势的预测,岳修虎在国家发改委就扩大消费有关工作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上下游价格走势趋于协调,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是相适应的,反映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在不断巩固,生产端和需求端的变化趋于平稳,市场供求关系持续得到了改善,新的动态平衡态势正在形成。”
巡视组监督价格
上半年玉米价格上涨,曾引起国家发改委的关注,当记者问及对下半年玉米的价格预测时,岳修虎向记者表示:“市场波动是非常即时的,很难进行某种商品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价格比较。”
记者获悉,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刚刚完成对价格的巡视。国家发改委巡视组对重点市场、重点价格进行监测,其中包括玉米在内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而新玉米价格涨幅惊人。
2017年12月底,全国玉米均价为1818.12元/吨,较年初上涨160.93元/吨,涨幅为9.7%。到了2018年7月,全国玉米平均价格超过1900元/吨。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新玉米的价格。“新玉米是老玉米价格的两倍。”参与巡视的人透露。
在这一情况受到关注后,国家发改委在今年4月提前向市场投放了玉米储备。
“在玉米库存还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为什么新玉米价格噌噌涨?其实是很多体制机制性的事情捆绑在一起发生的。”前述人士表示。
国家发改委面临的压力是“当前国际国内的大宗商品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涨势”。
岳修虎也表示:“从结构上分析,国际油价阶段性的大幅上涨推高了国内的成品油价格,是影响CPI上行的主要原因。”嘉吉全球CEO麦伟德向记者表示:“我们从世界范围来看的话,玉米的供应是非常好的,而中国政府现在也在去玉米库存的进程中。“[page]分页标题[/page]
“我已经注意到玉米价格近来确实有较大涨幅。大宗商品会出现周期性的价格波动,我觉得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可能是预期中国政府去完玉米库存之后的新市场结构。”
扩内需风险
7月6日,美国正式开始对34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一场规模巨大的贸易战打响。由于和美国的贸易战打响,这也倒逼中国走上扩大内需之路。
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
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中国采取了扩大内需,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情况。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表示,从数据上来看,第二季度中,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架马车”有明显回落。今年1~6月,投资增长6%,消费增长9.4%,外贸顺差明显收窄。另外,股票、外汇、债券等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剧烈波动,潜在风险因素在增加。
徐洪才指出,提振内需面临较大困难。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GDP的实际增速,导致了上半年国内消费回落。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