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歌李长龙 王永群
手用力一甩,冰箱门应声而关,几乎没有什么撞击声。“别小看这个封条,通过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我们累计为客户开发新品60余项,帮助整机能效提升3%以上,现在国产冰箱中50%的门封条由我们提供。”谈及产品,安徽万朗磁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良德很是骄傲。
越来越多像万朗磁塑这样“专而精”的企业,刷新着人们对合肥经开区的认识。而在合肥经开区工委办副主任俞光远看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国制造业而生,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全力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开发区到了这个“火候”。
其最直观的表现是,区内企业借助合肥经开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整合力量快速转型,并带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反过来丰富了合肥经开区内涵。
“新标准”量高低,激活力增动力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行业和产品品牌,是提升开发区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影响力的关键。“合肥经开区就是要集中火力,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制造的内涵特质,注重高精尖的属性要求,体现智能融合的时代特点,突出导向引领。”俞光远说,更高水平是必由之路。
在安徽合力(600761,股吧)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技术中心,德国采埃孚集团的工程师与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正在研究叉车变速箱升级,以期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作为国有制造型企业,合力之所以能生存发展至今,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遵循理性、专注发展理念,尊重行业发展规律,不跟风、不盲目,不受外界形势干扰,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发展头脑。”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德进说,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工业车辆市场,应有国际一流的品牌、一流的企业和一流的产品。
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企业对标的是国际龙头,开发区要做的是搭建平台,优化要素。目前,合肥经开区构筑航空港(口岸)、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子商务港、国际综合物流园“五大开放平台”,在国际航线、进境口岸、跨境电商等领域开创安徽省对外开放历史多项第一。2017年,全区实现进出口77.7亿美元,占合肥市31.1%,占安徽省14.5%。合肥出口加工区实现进出口46亿美元,位列全国第6位。
“新势力”挤出低端产能,换回先进制造
开发区有没有低端产能?当然有。如何腾,怎么换,考验着开发区的智慧。
在合肥晟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新投入使用的车用摄像机自动化模组把4个摄像头和一个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组成一套360度的全景泊车系统。从以前卖单个产品到现在出售成套产品,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因此,在合肥经开区“亩均效益”考评中也名列前茅。
“以创新为动力,向质量要效益。”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伟指出,在开启“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开发区不再单纯追求速度,更注意发展质量,着手解决低效用地、低端产能、低效企业和闲置土地(厂房)等难题,实行产业优胜劣汰,激励和引导企业形成亩均产出最大化的发展导向,率先向转型升级的“深水区”挺进,努力打造全球知名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自2016年起,合肥经开区陆续印发促进工业企业增效升级、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处置、闲置厂房管理等四个方案,从规范管理和强化服务两方面入手,在安徽率先建立以“亩均效益”为主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全面促进企业提质增效。自2016年以来,用市场之手,全区已盘活低效用地3000多亩,成功嫁接、布局了海尔高端智能家电、哈工大机器人、美菱全自动洗衣机、清华启迪科技城、中化三建等多个优质项目,引入了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绿色节能建筑、新兴能源等优质项目入驻企业闲置厂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合肥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21%,占全区产值比例45.6%。一季度合肥经开区列入合肥市“大新专”计划项目125个,累计完成投资48.4亿元,实际开工项目11个,占计划开工项目数35.5%。其中,“一号工程”江淮大众,首款纯电动SUV产品开始试产;蔚来汽车项目设备完成联调,本月开始小批量生产;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厂房基本建成,正加快研发进度和设备调试。[page]分页标题[/page]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