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改革开放40年,谁是最成功的城市?
像深圳这样,从小渔村一跃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故事,被称之为奇迹。大国崛起,必然带来大城的崛起。只有一个奇迹,显然还不够。
但289个地级市(不含港澳台),总有城市步子要快一点,发展要好一点。简单地说,城市的竞争力总有高下。
![]() |
根据近日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40座城市当选“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其中,东部沿海城市占据23席,温州、佛山、东莞等在民营经济推动下发展的城市引人瞩目。
报告发布人、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总结中国城市的发展经验,探讨其发展动力,诠释其发展原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究竟是哪40座城市入选?标准是什么?又有哪些城市入选?先听听我们和倪鹏飞教授的快问快答。
![]() |
为什么要选?
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在共同崛起的同时,城市的发展速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分化与不同。尤其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原有的产业体系和经济空间布局发生了调整,有的城市加快融入世界参与全球分工,而有的则面临地位的相对衰落。
所以,在这个阶段,总结中国城市崛起的经验,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解释城市变化的原因、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城市在40年以来的发展都是很成功的,但我们要找到最成功的城市,回顾成功城市崛起的规律,就是找到‘城市成功学’。”在倪鹏飞看来,选择中国崛起中最成功的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就是探寻“城市成功学”。改革、开放、创新这三个因素,是这些城市成功的最大共性,而谁的动作更快、力度更大,则能够从主观上影响城市的发展,比如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许能为更多的城市提供借鉴参考。
![]() |
标准是什么?
“两个标杆”:
40年来的人口密度变化和经济密度变化
“两个门槛”:
排除资源型城市和人口净流出城市
倪鹏飞表示,经济密度就是地均GDP,是一个效率指标,“40年来中国城市因为行政区划调整,地域面积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仅仅比较GDP总量或增长量,就会出现重大偏差。所以用了这样一个标准。”
同理可以解释“人口密度”,并且,人口本身就是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体现。
对于“门槛”的设置,倪鹏飞解释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控性,“如果以20年为期,可能发展得还不错,但到后面就停滞了,所以放到长远来看,就能发现只靠资源是不行的。”
![]() |
结论是什么?
首先,区位优势促进城市快速发展。40个城市中有23个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且大多数城市为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发展的极化阶段使得中心城市更有优势。
倪鹏飞表示,与外界联系越便利的区域越能实现改革与创新,而东南沿海地区具备这样的天然优势。过去40年,中国经济处于起飞阶段,按照先聚集后扩张的发展规律,资源会向经济相对较好的区域聚集,也就是东南沿海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
其次,高城市行政级别促进城市快速发展。40个城市中包括4个直辖市、12个副省级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18个省会城市。它们均具有较大的城市规模,比如,4个直辖市的人口规模包揽前四名。同时收入水平也比较高,即使受区划等外部因素影响,40城的收入水平至少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第三,改革创新促进城市快速发展。深圳和重庆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特殊时期的特殊发展政策。倪鹏飞认为,未来国家政策仍会在城市发展中继续产生影响。
亮点提示:
从省域分布来看,在这40个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城市中,广东有8个城市入选,领跑全国,江苏、浙江分别以4城、3城紧随其后。
同时,贵州、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和西藏共7个省区没有城市进入前40名。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最成功的40城究竟有谁。(排名不分先后,为方便查阅,以下按城市拼音字母排序)
B
北京: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潜力
首都北京被称为“首善之地”,是中国政治、文化、科技和外交中心。在全球化浪潮中,北京已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潜力。
![]() |
C
长沙:“两型社会”和湘文化抢占先机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是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即“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 |
常州:借力中心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
常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 |
成都:历史积淀、自然环境逐渐发力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
![]() |
重庆:三大机遇促发展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
![]() |
D
大连: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发展
大连是东北地区辽宁省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届中国夏季达沃斯举办地。
![]() |
东莞:发达的制造业托起“世界工厂”
东莞为“广东四小虎”之一,制造业发达,被称为“世界工厂”。
![]() |
F
佛山:坚守民营制造发展本土经济
佛山是广东省第三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
![]() |
福州:首批对外开放城市逐渐发力
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首批1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口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和近代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 |
G
广州:领风气之先引领中国改革[page]分页标题[/page]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
![]() |
H
杭州:“中小企业商都”服务全球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之一,G20峰会的举办城市。
![]() |
合肥:科技创新驱动工业化和城市化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节点城市。
![]() |
J
江门:外向型制造业驱动超常规发展
江门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
![]() |
济南: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发挥作用
![]() |
K
昆明:特殊区位优势奠定枢纽地位
昆明是云南省省会,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
![]() |
L
兰州:区域综合优势成就快速发展
兰州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均快速发展。
![]() |
N
南昌:综合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
南昌是长江中游地区第三大城市,江西最大的城市。
![]() |
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潜力逐步显现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和内河港行重要城市。
![]() |
南宁:区域中心城市逐渐发力
南宁是北部湾核心城市、面向东盟十国的通道、西南地区出海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城市。
![]() |
宁波:港通天下,制造业再添虎翼
宁波是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和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 |
Q
青岛:名牌战略走向全球
青岛是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山东经济中心、国际性港口城市、“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page]分页标题[/page]
![]() |
S
三亚:区位环境汇聚资源
三亚是海南岛著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和海港。
评语:改革开放以来,三亚市经济密度平稳上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则显著提速。截至2015年其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3.2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倍。坐落在海南省最南端的三亚是我国唯一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其热带滨海资源禀赋十分优越,旅游业是三亚经济的支柱产业。
汕头:民营经济推动经济发展
汕头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粤东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龙头城市之一。
评语:汕头经济密度自改革开放以来呈阶段性指数级上升趋势,新世纪以来开始加速。截至2015年其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11.9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1倍。汕头市是粤东、赣南、闽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民营企业是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上海:依托中国腹地汇聚全球资源
评语: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密度平稳快速上升,截至2015年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5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15.3倍。考虑到上海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人口基础,增幅不可谓不大。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生产总值约占中国的4%。1992年批准设立的浦东新区,迅速成长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极,也是内地经济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深圳: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创造世界奇迹
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将高科技产业和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 |
苏州:与时俱进“苏州模式”成果辉煌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之首。
评语:截至2015年苏州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5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4.4倍。根据联合国报告,苏州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城市之一。“苏州模式”远近闻名,以政府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建厂的苏州工业园,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取得经济快速发展。1994年批准并成立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经济的增长极。[page]分页标题[/page]
T
太原:丰富矿产资源支撑区域综合优势
太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评语:太原市经济密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波动中上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则显著提速,截至2015年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1.8倍。太原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拥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优势,近年逐步形成不锈钢生产加工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
天津:依托新区快速发展
天津是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最大沿海开放城市。
评语:截至2015年天津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4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5.5倍。天津工业发达、门类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2005年纳入国家战略的“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天津港(600717,股吧)-天津南港”的双城双港城市格局。
W
温州:民营企业之乡盛名远扬
温州是浙江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
评语:温州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5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8倍。温州经济发展始于1986年的“温州模式”,即“小商品、大市场”和活跃的个体私营经济,秉承船小好调头的经济发展理念红极一时。经历过老板跑路、信誉受损等议论,温州通过龙头企业培训、中小企业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和落后产能淘汰工程等途径,使得经济回升并由低级制造业向高级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化,再筑温州“铁三角”经济发展新趋势。
武汉:知识和区位逐渐成为驱动主力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唯一副省级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光谷。
评语:武汉市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98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76倍。21世纪以来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武汉交通网络快捷发达,区位优势凸显。同时,武汉工业基础实力雄厚,通过提升现代工业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领中部地区崛起和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光谷在2016年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芜湖:呼应浦东承接产业转移
芜湖是安徽双核城市、南京都市圈城市和合肥都市圈城市。
评语:芜湖市经济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0倍,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5倍。20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政府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和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和电子电器三个产业,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由政府参与统筹外部资源和提供贴心服务,使得芜湖经济快速发展。
乌鲁木齐:从亚欧大陆“中心”快速崛起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位于新疆中部,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
评语:截至2015年乌鲁木齐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2.7倍。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均有效推动了新疆的经济发展,乌鲁木齐抓住机遇,近年来增速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之首。
无锡:外向型经济创造苏南模式奇迹
无锡是苏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评语:无锡的经济密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渐加大,截至2015年底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72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5倍,领先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无锡在探索以科技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做出了榜样。[page]分页标题[/page]
X
厦门:依托海峡两岸区位优势快速发展
厦门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评语:截至2015年厦门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28.6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改革开放以来,电子、机械和化工三大产业逐渐成为厦门支柱。此外,厦门区位优势显著,是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西安:高新区发展迅猛,硬科技强势发力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文化、商贸之心,新欧亚大陆桥及黄河流域最大城市、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评语:西安市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04倍,西安的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64倍。西安在重大尖端技术、高校技术领域处于中国领先地位,特别是在航天、航空、兵器、电子信息等重要科研硬科技的发展高地。1991年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猛,累计转化成果10000余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Y
银川:“高精新”发展路径贯通中阿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宁蒙陕甘毗邻的中心城市,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城市,也是中国陆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打通了与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经贸通道。
评语:银川市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3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9倍,远低于中国东部杭州和南京等城市。21世纪20年代以来,银川在“高精新”发展思路指导下,选择以电竞为主的消费信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起飞。
Z
郑州:巨大人口红利加速经济增长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和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评语:截至2015年郑州经济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6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8.8倍。郑州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内陆地区热点投资城市,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巨大,目前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郑州。2001年以来,以国际招标方式建设的郑东新区快速发展,成为河南省乃至我国中部区域新的增长极。
中山:综合协调、均衡发展成为样板城市
中山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接广州,毗邻港澳。
评语:截至2015年中山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13.4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形成了城市的平衡发展态势。其先后被评为: “全国文明城市”之一,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基本建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城市,有望成为全国和谐社会示范城市。
珠海:宜居宜业吸引人才和企业
珠海于1979年3月5日建市,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
评语:截至2015年珠海经济密度约为全国的16.4倍,人口密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珠海拥有极佳的地理区位,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经济活跃,环境优美,宜居宜业。近年来随着港珠澳大桥兴建以及一些CBD项目开工,珠海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株洲: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株洲是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和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交汇点。
评语:株洲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1倍,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0倍,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其他城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株洲的轨道交通、硬质合金、航空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优势犹存,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撑起株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page]分页标题[/page]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