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积极开展推动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本质上是想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促使农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更科学的保护,乃至提高。
政策微评
李海楠
近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引来各界关注。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显然,这一设置考虑了秋分时节与农事密切相关。
实际上,早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45名人大代表就曾提出设立丰收节的建议。农业农村部对国内外情况进行了调研显示,农业、文化、传媒等领域专家学者及农民代表普遍认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十分必要,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
笔者以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更多在于从文化传统上促使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在寻求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从侧面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毕竟,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寄托可以成为推动当前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一系列制度政策落实的有力推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应对改善我国粗放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其中,应对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药过度使用、地下水超采、农业内外源污染加剧的现实,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重大挑战,为此,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实现农业生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了备受决策层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众多探索农业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探索中,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开始走入公众视野。
就在“中国农民丰收节”获批设立之后,6月19日至29日,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派出7个督导组,分赴黑龙江、河南、甘肃、新疆等15个省份开展联合工作督导,及时掌握各地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进展,推动政策、服务、技术等各项措施落实,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000万亩轮作休耕试点任务,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种植制度。“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正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任务内容。实际上,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可追溯到2016年5月20日起正式实施的《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彼时,社会舆论对此寄予高度评价认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主动应对生态资源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笔者认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是我国继农业补贴助力农民增收、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进步、耕地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制度之后,又一个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政策手段,有助于形成多维度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至少仅就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本身而言,其不仅有助于耕地自身休养生息,提升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粮食产能提升,值得重申的是,其更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耕地轮作休耕,减轻开发利用强度、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利于农业面源污染修复,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这点不难看出,我国积极开展推动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本质上是想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促使农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更科学的保护,乃至提高。从长远来看,得以休养生息的耕地土壤环境,势必将有利于提高粮食产能,当然,前提是必须确保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本身得以贯彻,否则,一旦试点地区贪图一时产能指标的“漂亮”,未能按照既定要求推进落实,势必将让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初衷蒙上阴影。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