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了国有大行就管控住了资金源头。
1
大型国有银行违规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融资
6月20日,审计署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审计发现,9家大型国有银行违规向房地产行业提供融资360.87亿元,抽查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也有部分实际流入楼市股市。审计指出问题后,有关方面正在整改,8家银行已收回贷款等45.86亿元。
![]() |
![]() |
截止6月21日,审计署最新审计报告显示,9大大型国有银行中,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占了大头,共向违规房地产行业提供融资343.69亿元,剩余17.18亿元款项尚未公布具体为哪几家国有银行。
9家大型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601398,股吧)2013年至2016年间,河北、江苏分行未严格执行监管规定,违规向房地产企业发放并购贷款36.24亿元;农业银行2014年10月至2016年底,农业银行通过理财资金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融资、违规向土地储备中心和部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四证”不全的房地产企业等提供融资,涉及金额96.44亿元;中信银行2013年至审计时,所属中信银行、中信信托未严格执行监管规定,向“四证”不全或低密度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211.01亿元,另有部分融资被用于缴纳土地出让金。
![]() |
尽管审计署每年都会针对突出问题做审计监察,但本次审计业内人士却嗅到了一丝不同。以往银行审计报告也都会指出多项违规或不合规贷款问题。但今年3家银行的审计报告中明确将房地产融资提上台面,并单独作为一项违规行为呈列于清单,详尽地指出具体金额。而作为表外业务的理财资金违规为房地产提供融资,也是首次被审计机关所重视。
这也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房地产调控进一步加强,誓将去杠杆进行到底。监管层高度重视、信号明确,房地产融资收紧再次被证实。
2
管住了银行就管住了房地产
![]() |
本次监管再次用实际行动,进一步证明了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
管住了银行就管住了房地产。
360.87亿对于庞大的房地产行业来说也并不是大数字,同时360.87亿可能也不是全部,但是,背后隐含的警示意义则十分重大。现下,一些银行违规向房地产输血是有意而为,各种包装手段五花八门,尤其是部分银行向“四证”不全或低密度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有明知故犯的嫌疑。这与去杠杆,引导经济脱虚向实的大方向不符,监管利剑挥向恶意输血,警示意义大于数字本身。而在国有大型银行向房地产提供融资违规中,还伴随处分相关责任人的实措,势必也将规范银行信贷部门,起到警示作用。
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也全面受限,除了近期房企公司债发行的收紧,银行、信托、券商资管、地产私募等各融资渠道均不同程度受到监管。
另据Wind金融数据显示,2018年下半年,中国地产企业海外融资债券到期规模在564.75亿元人民币的水平,2019年到期规模增长到1436.95亿元人民币。一方面是不断收紧的融资,一方面是井喷式偿债高峰。同时现金为王,谁掌握了现金就掌握了主动权。
眼下的症结在于,房地产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大型房企要的是扩张,中小型房企要的生存。问题并没有集中出在大型房企身上,银行贷款并不能完全满足房地产公司发展扩张的需求。
但却可以解决中小房企短期现金流问题,因而在这个中小房企的生死年,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紧,房地产行业或将迎来行业调整的阵痛期。
3
地方融资平台源头被堵
![]() |
今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延期事件频发,云南省国有资本、中电投先融先后延期爆雷。“国资信仰”和“城投信仰”再次被打破。
Wind数据显示,2018年到期或进入回售期的城投债近1.6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到期规模约为1.35万亿元,进入回售期的近2500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房地产的处境相似,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偿债压力,还面临着借新还旧难度加大,融资环境雪上加霜的境遇。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这两年“违规举债”“变相举债”现象增多,一个融资渠道被堵住了,换其他变相渠道。影子银行、PPP、政府投资基金等各渠道层出不穷。而本次审计大型国有银行,也是在资金源头上的严监管,控制住来自银行体系的资金,也就控制住了源头。
审计署报告显示,本次还审计了35户央企。审计发现,35户央企2016年多计利润28.65亿元,占同期利润的0.77%;有175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涉嫌违规或盲目决策等,556项经营管理事项不够规范,共造成资产损失、损失风险和闲置等203.67亿元。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问题依然存在。30户央企和3家大型国有银行购买礼品、旅游和违规兼职取酬等3.06亿元;21户央企超标准购车3405.14万元、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768.32万元;7户央企下属单位的142人违反廉洁从业规定,存在经商办企业等问题,涉及金额6.4亿元。[page]分页标题[/page]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债市观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