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张瑜13日发布的宏观专题报告中,就美国股债市场的核心宏观数据——时薪增速今年1-2月的表现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张瑜指出,美国1月时薪增速数据跳涨的原因,在于极端天气降低了工时,周薪稳定的前提下倒算出的时薪陡增,是“假跳”;而2月气候影响减弱,影响地区转向中北部,对工时的冲击作用减弱,2月时薪增速回落是真实的季节性冲击退潮的表现,是“真摔”。
放眼全年,民生证券研报认为美国时薪增速2018年难有跳涨,由于工时基本稳定,整体薪金增速也将维持温和,回到17年年末的水平,平均水平在2.6%-2.7%左右,直接跳升到3%的可能性极低,市场过高的通胀预期面临修复。
研报提示,过去两个月通胀预期过高,推升美债利率的市场情况,与2016年年底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薪金增速未来连续几个月平稳(进一步回升的力度不及市场预期),那么美债利率现在涨得越多,后续的回落也就越为确定(2016年年底的债市利率超涨,2017年美债利率下修是全年的宏观主题),数据值得持续关注。上述结论风险是美国经济增长远超预期。
薪资数据矛盾与其背后周薪、时薪、工时三者的联系
研报指出,1月跳涨的薪资数据中出现了周薪和时薪的明显分歧,即周薪同比增速减弱而时薪同比增速跳涨的问题。2018年1月美国私人非农员工平均时薪同比上涨2.89%,较2017年12月上升0.3个百分点,但周薪同比上涨仅为2.59%,较2017年12月下降了0.3个百分点。
回顾历史数据,除了经济危机时期,周薪增速和时薪增速的波动基本保持同步,而此次造成周薪增速和时薪增速走势相悖的因素,张瑜认为是工时下降造成了一定扭曲作用。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说明,时薪是由统计的周薪和工时数据推算而得,即时薪=周薪/工时。时薪中长期的走势跟随周薪由宏观经济等一些基本面因素决定,短期内时薪作为倒算数据则可能会由于工时冲击而出现“被动”的波动。当工时短期内向下波动,会反作用推动时薪上涨,造成时薪增速高于周薪增速,甚至两者变化方向相悖的情况。
2018年1月美国私人非农员工一周工时仅为34.3小时,较上月直接减小了0.2个小时,为2016年12月以来的低点。工时数据波动很小,一般月度之间的变化不超过0.1个小时,此次工时减少0.2个小时,已经足以对周薪和时薪增速造成扭曲作用。若我们排除此次工时的过度波动,假设1月工时为34.4小时,即比2017年12月少0.1个小时,那么时薪同比增速将下降至2.6%,基本符合2017年全年的时薪增速中枢,延续2017年走势。张瑜指出,影响工时的因素,长期来看取决于经济增长,与GDP增速正相关。而短期来看,工时常因一系列意外因素出现短期波动,比如极端气候、集体罢工。
2017年12月底至2018年1月,美国尤其是东北部城市受寒冬极端天气影响严重,工人出勤亦受到影响,工作时间下降。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2018年1月共有182.3万名员工因天气原因出勤时间未能达到35小时,另有49.6万名员工因天气原因没能到到岗工作,直接导致总体工时下降,时薪增速出现跳涨。
回顾经济危机后至今三个因素间的关系:因天气因素未能工作的劳动人数,工时同比增速,时薪同比增速,可以发现当因极端天气未能到岗工作的劳动人数骤增,工时均对应下跌,时薪同比增速出现大幅跳涨(对比上月跳升0.2个百分点左右)。[page]分页标题[/page]
上述四个行业或为就业人口占比极高的行业,或为平均工资明显低于总体平均水平的行业,因此集中在这几个行业的工时减少对就业总体的影响更大,对总体时薪水平的拖累作用则明显减小。
结合今年三月初“炸弹气旋”再度袭击美国东部,强降雪影响十余州,具体影响仍需待3月气象数据公布后再做分析,张瑜认为二月工时将回升,对时薪增速造成的扭曲作用将减小,但波动作用有可能在三月重现;天气因素对美国工人时薪的影响,或要在2018年一季度结束后才会完全褪去。
尽管近期美国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但贸易战影响到实际贸易增速上有一定的滞后性,民生证券预期2018年前三季度的贸易增速依然较好。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