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易纲,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围绕“金融改革与发展”主题回答了中外记者18个问题。
对于中国整体债务情况,周小川表示,目前债务增长较快的情况已经平稳下来,所以已经进入了稳杠杆的阶段,广义货币的增长已经低于名义GDP的增长,这就表明,在总量上进入了稳杠杆和逐步调降杠杆的阶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央行和其他监管机构共同压缩了“影子银行”的业务,在压缩“影子银行”业务的同时,可能有一部分“影子银行”就回归到银行体系的表内业务,因此,不同债务融资的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是负的,不能仅看其中一个指标。“现在已经进入到稳杠杆和逐步降低杠杆的阶段,这个趋势很明确。”
就金融改革与防风险的关系,周小川表示,防风险、防危机历来都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防风险与改革不是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一致的关系。我国有很多重大的金融改革,正是基于对风险认识不足,然后进行改进。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而后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些防范风险的部署都改进了监管,改进监管也是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
谈及人民币国际化,周小川表示,人民币已经加入SDR货币篮子,主要的步骤都已经做了。在一定程度上,市场参与者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资,以及用于资产计价,包括一些重要商品、储备,在多大程度上用人民币计价交易,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下一步,央行将继续推动资本市场和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连通,除了资本市场以外,整个金融市场其他方面的连通也会有所增强。另外,中国将稳步、渐进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可兑换以后,还存在一些个别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也会逐步有序放开,放开以后,人民币国际化还能够进一步向前迈进。”周小川表示。
就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易纲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这一表述主要是针对金融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目前经济稳中向好,可以从几个维度看货币政策,一是信贷支持实体经济。一方面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支持一些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信贷支持创新领域。二是我们也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还应该推动金融改革。所以,松紧适度主要是针对实体经济而言。这样可以助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一个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下转A2版)
两会热点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