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下午三点半,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将于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11月27日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 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
据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介绍,研究体细胞克隆猴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人类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提供较好的研究对象。“目前绝大多数脑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疗,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发药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类相差甚远,研发出的药物在人体检测时大都无效或有副作用。”而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主要可以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
自从1997年“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也相继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猕猴)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难题。没有体细胞克隆猴,就很难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近20年来,美国、中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多家科研机构在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但始终未能成功。一个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供体细胞核在受体卵母细胞中的不完全重编程导致胚胎发育率低。同时,用作受体的卵母细胞数量有限,且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操作技术尚不完善,也是影响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的重要因素。
最终,经过5年努力,上海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的团队在这次多国的“同题竞争”中取得了胜利,他们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促进体细胞核重编程,显著提高了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囊胚质量和代孕猴的怀孕率,成功地突破了这个生物学前沿的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
体细胞克隆猴的研究成功,代表了我国能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然后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也就是说,我国能在一年内产生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作为实验体,这是制作脑科学研究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关键技术。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表示,这个成果,将使我国成为世界脑科学人才的汇聚高地。
封面新闻记者 沈轶 视频据央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