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于: 2014-08-06 23:41:18
标签:
谁来扶起公德心?(原创)
沈宏胜
日前,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公开征求意见,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争议,有人赞同,认为旧版“守则”中有不少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社会总是前进的,与人类文明不同步,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规范。有人持不同意见,就是在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删除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理由很简单,只注重凸显个性化,谁来扶起公心?
如果我们只强调,小学生见义勇为,不但于事无补,给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者带来伤害,那么小学生看到或者听到老人摔倒或者碰到“小悦悦”之事,是不是可以袖手旁观,不闻不问?这样的教育就是文明与进步?让小学生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而不是让小学生如同成年人一样直接参与,而是要培养一种精神,培养一种公德之心。见义勇为需要果敢行动,但更需要智为。小学生自己不能见义勇为,比如有人落水,可不可以请成年人帮助。如果因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删除了见义勇为,小学生看到了路人摔倒不闻不问,也不请成年人帮助,那么谁来扶起人心?司马光可以砸缸救人,如今的小学生不能像司马光那样“见义勇为”?好在,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还只是在公开征求意见当中,该不该删除见义勇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最终还请民众定夺。
公震的博客 的更多博文
所属类别: | 所属自分类: 我的文章 | 评论数 (25)| 阅读数 () | 分享数 (0) | 转载数 (0)
用户昵称为: 游客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