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成都车展住哪个酒店?”近段时间以来,笔者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北京车展恍然如昨,“都教授”的粉丝们(媒体日那一天,黑压压的粉丝中有几个媒体呢?)把展馆围得水泄不通的恐怖场景还在记忆中挥之不去呢,成都车展居然又来了。
几天前,上海的新国际博览中心人头攒动,为了填补上海国际车展每两年举办一次期间的“空白”,2014浦东车展在这里成功地继续了“购车展”的使命。层出不穷的促销以及让利,仿佛浦东车展是为了帮助经销商们提升销售业绩而专门设立的,大家进去转了一圈儿,觉得似乎叫做“展销会”更切合实际。
每年雷打不动的广州车展,躲在华南温暖的11月里,虽然此刻偏安一隅,却正对着我们偷笑。
难怪所有的车企都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应对越来越多的车展,随着车展数渐增,部门的构成也愈发庞大。企业的大小领导在车展上接受媒体专访,这里面的学问越来越精细。作家柏杨所阐述的“酱缸文化”在这些职位的排序中变得格外生动,别看我们早已和硅谷精英一样用上水果5S,但是骨子里封建社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那一套却一直根深蒂固从未远离。至于在车展期间,媒体的版面、点位,究竟有什么实际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什么意义,真正的答案估计是大家都不愿知道的。
由于车展定位的问题,以及整体从业者文化的欠缺,中国车展特有的低级趣味,这几年不仅夺走了本应给汽车设计师、工程师们的关注,还损坏了汽车行业的名声。消费者们冲着情趣内衣和硅胶而来,反倒忽略了对机械和技术的尊重。就算厚道的中国老百姓爱看热闹,终有审美疲劳的那一天。
汽车品牌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谓“国际”车展如果只拼数量,效果很难有所作为。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车展几乎都是每两年才举办一次,但是丝毫不会降低它们在专业人士心中的分量。
如今我们那些城市举办的车展都被冠上了“国际”二字,内涵却与“国际”二字背道而驰:不少展会更像是经销商的大卖场,更有不少会场布局杂乱无章,场馆中传来的声音一点儿不比村广播站的大喇叭分贝低……加上搔首弄姿的大姑娘、小媳妇,真该让大妈们来这儿跳段广场舞。
中国的四五线城市,很多房地产项目都喜欢冠以“国际”二字,在不大的市中心走一走,你会发现,原来这个城市中,最具国际范儿的地方,还是足浴中心旁边的肯德基。(刘葳漪)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