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扬)8月CPI同比涨幅创年内第二高。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8月CPI同比上涨2.3%,涨幅比7月扩大0.2个百分点,仅次于2月当月2.9%的同比涨幅;环比来看,CPI上涨0.7%,降幅比7月扩大0.4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7%,涨幅扩大了1.2个百分点。8月全国大范围高温炎热和大雨天气,影响农产品(000061,股吧)的生产和储运,导致鲜菜、鲜果、蛋类、肉类、奶类食品价格环比都有明显上涨。”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昨日分析认为,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交通工具用燃料同比上涨19.4%,是支撑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的重要力量。
此外,刘学智表示,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涨幅为2%,基本保持平稳,连续6个月波幅小于0.1%,不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随着季节性因素的减弱,食品价格不会持续上涨。局部地区猪瘟疫情影响猪肉供给,但并不能改变猪周期。目前猪肉价格仍然同比负增长,预计四季度猪肉价格可能企稳回升,但不会大幅走高。在国内需求稳中趋缓、流动性不会大量释放的情况下,未来CPI缺乏显著反弹的动力。因此,CPI不会持续走高,走势将较为平稳。 ”
同日公布的8月PPI同比上涨4.1%,涨幅比7月下降0.5个百分点,涨幅连续两个月收窄,其中翘尾影响3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1.1个百分点。PPI环比上涨0.4%,涨幅比7月上升0.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8%,涨幅比7月下降0.4个百分点。
从环比来看,8月黑色金属类、化工原料类、燃料动力类产品价格上涨明显,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产品价格下降。
刘学智指出,国际大宗商品和原油价格缺乏持续上涨动力,不会带来明显的输入性通胀抬升PPI。“8月之后翘尾因素大幅走弱,不会支撑PPI显著上行。由需求和货币供给适度增加可能带来价格抬升,特别是与基建相关的工业产品价格可能上涨,需要引起关注。因此,预计PPI同比涨幅逐渐收窄的可能性较大。 ”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