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美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发帖称,学校在浏阳实习基地种的玉米、棉花等科研成果被当地村民偷盗。据悉,此次被偷盗最严重的是学校获得审批的一个玉米新品种,一旦被扩散出去,损失或达上千万元。湖南省沿溪镇发布通报称,涉事4人已被依法询问,正在要求村民归还所拿农产品(000061,股吧)。
科研农作物被盗,无疑凸显了科研农作物保护层面存在的短板。从表面上看,科研基地安全保护硬件设施不到位,对小偷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但从深层次原因讲,归根结底是盗窃科研农作物的违法犯罪成本太低,对盗贼起不到应有的威慑作用。
可见,保护科研农作物,杜绝科研农作物被盗案件再次发生,最关键的是要补齐保护短板。首先,必须尽快补齐法律短板,告别科研农作物被盗没“法”管的局面。一方面,被盗科研农作物的价值鉴定评估,不能比照普通农作物,必须按照科研农作物的特殊性进行评估,不能贬低科研农作物的价值。另一方面,在处理科研农作物案件时,司法部门必须摈弃“不知者不为罪”、法不责众等观念,要依法追责,不能因为弱势的农民、老人集体盗窃科研农作物就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其次,必须补齐安全保护硬件设施短板。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的农业基地有必要加盖围墙、防护网,与外界进行隔离。另一方面,在农作物成熟期,要组织安保人员进行巡逻。实际上在农村瓜果蔬菜收获期间,不少农民就是在田间地头打地铺日夜看管。
此外,必须补齐科研农作物知识的普及教育短板。科研院所应当定期、不定期组织农业基地周边的群众开展科研农作物知识的普及教育,既提高大众对科研农作物的价值认知,也让群众了解到盗窃科研农作物的严重后果和法律风险。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