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技日报》3月14日消息,自2015年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内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防军工项目。目前已经有大约3000家民企进入我国军工采购一线。
“民参军”企业近七成来自信息化领域
财政部在今年两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国防支出预算将达11069.51亿元。按惯例,国防费约三分之一用于武器装备的采购和生产研制,过去基本由国内十二大军工集团负责,而近年来该领域闯进一批新入局者。
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于川信表示,军民融合的比例正逐年增高,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除国外引进的装备和军队自身研发的之外,国内生产的武器装备全部来自于军工集团以及跟军工集团配套的企业。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防项目,京东、顺丰的无人机便是后勤领域的军民融合案例。
民企造无人机大受军方欢迎
于川信说,由军工集团生产的彩虹-4察打一体无人机已经列装,定位于高空和远程。而定位于低空、大载重量运输的无人机则是军工集团的空缺,又是军方急需。民企紧紧瞄准了军队发展的需求,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仅用三年就成功研发出载重量1.5吨的无人直升机。目前军方已经采购该公司的无人机,并拨给该公司预研费和采购费。
装备采购制度改革降低民企“参军”门槛
据介绍,民企参与国防项目通过两种方式盈利。一是民企参加军方举行的装备和技术采购竞标,竞标成功即将直接获得这部分军费。二是民企通过为军工集团做装备配套,由军工集团向民营企业拨款获得。目前全国已获得军品配套资格的民企大约有3000家,它们已经进入我国军工一线采购,有的甚至成为了分集成单位、总集成单位。
据统计,2009年以来,民参军企业68%来自于信息化领域。北斗导航设备、导弹光电器件、航空航天配套软硬件、舰船配套装备、航空发动机新材料和通用航空等领域目前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军品二、三、四级配套企业。部分新兴市场主体已经获得分系统总装订单,特别是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制造技术和材料技术等方面,信息技术呈现快速增长。
未来10年将产生“中国的洛马公司”
3月2日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加快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装备采购制度、军品价格和税收等关键性改革。于川信表示,装备采购制度改革降低了资质门槛,把四证降为三证,让武器装备可以更加公平地采购。
于川信透露,目前,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正在按照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要求,对现有制约武器装备等发展的相关法规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军民融合相关标准、军地统一工作也在加紧推进。未来5到10年国内一定会产生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中国的洛马公司”一定会出现。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