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报讯(记者 刘扬)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CPI同比增2.9%,涨幅比1月大幅扩大1.4个百分点,时隔1年重返“2时代”,创2013年11月以来新高。
“春节需求旺季和低基数导致CPI显著上升。”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昨日对本报表示道,今年春节假期全在2月,消费需求旺盛,与此同时气温偏低影响食品生产供应。此外,去年2月份CPI同比涨幅仅有0.8%,为全年最低,低基数对今年同期CPI有明显的抬升作用。
数据显示,2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上个月扩大4.9个百分点,是近一年首次同比正增长。其中鸡蛋、鲜菜、鲜果、水产品等食品价格大幅走高,同比涨幅分别达到22.5%、17.7%、8.7%、8.7%。
刘学智进一步判断认为,“2月份的涨幅可能是年内CPI同比高位,持续上升的可能性较小。虽然同比涨幅可能明显高于2017年的1.6%,但仍将明显低于3%的政策目标,2018年物价不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PPI同比上涨3.7%,涨幅比1月下降0.8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虽然PPI同比涨幅已经连续4个月下降,但环比却是近8个月首次下跌。
刘学智表示,影响PPI走势的主要是翘尾因素和政策限产因素。翘尾因素呈上半年高下半年低特点,因此PPI涨幅整体下降的可能性较大。考虑去产能工作持续推进,环保限产力度加大,钢铁、水泥等去产能力度较大的工业行业产品价格短期不会明显回落,对产品价格形成支撑。因此,今年PPI涨幅可能明显低于去年,但出现同比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
此外,他表示,“综合CPI和PPI走势来看,预计未来二者之差会继续收窄,物价运行整体温和,一方面为经济由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也为宏观政策操作留下灵活空间。”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