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于: 2014-08-12 07:04:44
标签:
强拆不应是报刊亭的唯一选项
《南国早报》2014年8月10日
近日,整治报刊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据了解,北京目前已有72座报刊亭被强制拆除。中午口头通知,深夜就来人拆除,没有给亭主出示任何文件依据,也没有说明缘由。如今,实施强拆的负责单位尚未找到,损失由亭主自行承担。一夜之间,报刊亭主变成了无业人员。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最主要的是找到责任单位,“谁拆的,就应该由谁陪,承担相应经济损失。”(8月9日《北京青年报》)
不可否认,不少报刊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和管理难题,可能占据了人行道,乃至属于违章建筑,或者超范围经营,违规销售食品、饮料、烟酒等,确实有必要进行管理和治理,甚至应该拆除。然而,相关部门在没有任何法律程序和达成赔偿协议的前提下,快速强拆合法建立和经营的报刊亭,毫无疑问,这种做法有悖法治,侵犯了报刊亭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退一步说,纵然报刊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强拆不该是报刊亭的唯一选项。
一方面,报刊亭经营者多为城市弱势群体,不少是50、60就业困难人群和残疾人,经营报刊亭是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拆除报刊亭,意味着他们随之失业,生计、生活上将遭遇巨大困难。另一方面,在报刊亭购买报刊杂志至今仍然是不少人的生活习惯,报刊亭的存在能够满足不少市民的阅读需求。拆除报刊亭,会给市民阅读带来不便,直接影响市民的文化生活,进而削弱城市的文化生命力,挤压文化市场,这实质上背离了国家提出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不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更何况即使政府不强拆报刊亭,随着市民阅读习惯的转变,不少报刊亭也难以继续经营和生存,自行灭亡将成为不少报刊亭的最终命运,根本不必政府出手强拆。
事实上报刊亭是一座城市文化实力和城市软实力的象征之一,也是反映一座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气息的重要载体。不征求市民意见,政府依赖行政力量,强拆城市报刊亭,实质上既是对城市文化载体、文化品位和文化灵魂的抹杀,也是对城市文化生态和城市图书市场的一种不符合规律的破坏。当一座城市完全没有了报刊亭,成为无报刊亭城市,尤其是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首都没有了报刊亭,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已经失去了书香气息,这将是城市文化之殇的象征,而非城市管理的政绩。
笔者以为,对于报刊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当不断加强监管,多治理、管理存在的管理,让报刊亭更加规范,与城市融为一体,而不是一拆了之。另一方面,对于报刊亭的命运,应当交由市场选择,让市场决定报刊亭的存亡,而不是政府代劳,依靠行政力量拆除报刊亭。
一生为国到白头 的更多博文
所属类别: | 所属自分类: 报刊专栏 | 评论数 (26)| 阅读数 (3711) | 分享数 (0) | 转载数 (0)
用户昵称为: 游客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