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好资讯科技作为技术手段对女性权益倡导的正面作用?资讯科技在女性公益服务中的实践探索成效如何?新媒体又怎样助力女性公益事业发展?“资讯科技与妇女公益论坛”就以上议题展开讨论,旨在促进学界、传媒界和实务界关于资讯科技运用于女性公益的多层次对话。
女学热点
■ 记者 南储鑫
8月9日,在中山大学举办的“资讯科技与妇女公益论坛”,吸引了近150位来自高校、媒体及社会组织的人士参加。论坛由汕头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及华南理工大学性别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李嘉诚基金会中国妇女项目办公室参与并出资支持,旨在促进学界、传媒界和实务界关于资讯科技运用于妇女公益的多层次对话。
资讯科技发展和女性权益倡导的社会性别审视
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资讯科技与女性发展的理论与现实,是发挥资讯技术对妇女公益事业促进作用的基础环节。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刘兵教授回顾了早期的女性主义对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研究,发现信息与通信技术并不是独立于性别之外的。相反, 性别的建构参与了其中的每个步骤。正是由于男性的早期垄断,使得信息与通信技术具有了拒斥女性的表象,如果这一情况得不到足够的认识,信息与通信技术还将继续它的男性特质,并将信息与通信技术与女性的关系异化。刘教授结合部分门户网站的“女性频道”案例分析指出,由于性别意识上的问题,资讯科技更迅速的发展虽然在形式上体现出关注女性、尊重女性,但实质上却表现出对女性的歧视与“伤害”。因此,要从性别立场来看妇女公益的特殊性,发挥好资讯科技作为技术手段对女性公益事业发展的正面作用。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李亚妮,对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后认为,网络为女性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女性利用网络资源更加自信、自立,也向构建新的社会性别文化前进了一步。但是,在利用技术资源的频率、时长和行为方面,男女两性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性别差异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建构密切相关的,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婚姻状况等。这些也反映了女性在社会资源获取与利用方面与男性的差距。她结合《北京行动纲领》“消歧公约”,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和信息通信技术企业积极为女性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在公共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中增加社会性别视角,并加强网络媒体监督,抵制利用网络媒体侵犯妇女权益的现象。
香港中文大学任珏博士透过女性主义科技研究理论,结合中国本土的数字人类学民族志个案,探讨了在中国大陆日益热络的“新四化”建设语境下,城镇化、信息化及女性发展三者之间若隐若现、纷繁复杂的共创关系。她指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呈现个体化发展模式,即“从为别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数字化科技的使用与性别双向互嵌于性别化的时间、空间之中。
资讯科技在女性公益服务中的应用实践
资讯科技在女性公益服务中的实践探索情况如何?本次论坛特别就相关应用实例进行了分享。
李嘉诚基金会中国妇女项目主任霍淑萍以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实施的“展璞计划”为例,重点详述了该计划如何利用资讯科技创新科技手段,提升村“两委”女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知识,拓展其社会资源网络,带动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据悉,展璞计划——农村社区发展项目暨村女“两委”和基层民政干部能力建设项目通过“种子计划”“远程教育”“高校培训”等多种方式,支持3850名村“两委”女干部和500名基层民政干部进大学学习,结合资讯科技创新科技手段,建立e-Learning网上学习平台,支持可持续学习资源辐射到全国基层农村,资助300名村“两委”女干部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开展村务工作和自我学习,孵化12个村女干部互助学习组,利用科技手段进行交流和持续学习。
爱晚社区APP项目负责人韦元晓先生及该项目学术顾问钟晓慧博士,介绍了“夕阳红似火”长者APP志愿者服务队计划。该项目缘于“重新定位中年女性”,通过在广州调查研究发现,中年女性并非社会性别误现的“丑角”,而是期待活出精彩的长者;中年女性不仅仅是从事家务劳动的“配角”,而是家庭生活的主角;中年女性并不是需要被“治疗”的弱者,而是期待服务社群、期待成为群众领袖的长者。但是中年女性因对互联网缺乏了解和使用,为处理日常生活事务带来不便,而且社交圈缩小。为此,爱晚社区组织退休女性使用移动APP,拓展女性自身的社交圈。该项目还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服务中年女性与长者,旨在创造女性、长者和社会“三赢”的格局。
新媒体助力女性公益发展作用日益突出
面对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不断颠覆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论坛主办方邀请多家新媒体代表就新媒体如何助力女性公益发展进行了探讨。
新浪副总经理兼新浪社会责任总监贝晓超认为,互联网时代女性承担的公益角色呈现多元化趋势,新媒体的赋权呈现公平性,为妇女公益在互联网时代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高级产品经理何淑贞女士围绕“互联网公益众筹与创新”,以腾讯基金会为例,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整体趋势以及创新募款方式。网易女人资深编辑窦静,以“不一样的女人——网络媒体与新女性形象”为主题,结合自身多年媒体工作经验解读“不一样的女人”——独立、智慧、平等、宽容,不贬低男性并不与之对立。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负责人吕频女士,通过对大众媒体报道的监测发现,媒体既不关心女权议题,也极少受到妇女组织的影响。如何让妇女权利主张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多年来妇女组织都在寻找有效策略。吕频指出,近两年的一些创新实践丰富了对女权主义传播行动主义的理解,传播与倡导的结合,新媒体与大众媒体的兼用,带来了比以往更显著的变化。她以“女权之声”“家政工那些事”两个微博账号为例,阐述了作为公开的女权主义组织通过批判性对话等方式,不断提升性别意识、动员与倡导的过程。
为增进论坛参与者及嘉宾之间的互动,促进社会组织应用资讯科技方法于妇女公益,会议还举办工作坊分议题进行了讨论:吕频女士主持了“妇女公益实践行动的媒体传播策略”的讨论,该讨论聚焦新媒体传播,总结运用新媒体的一些共通原则,呈现和固定可借鉴的既有经验,并标示出值得注意的工作要点。汕头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助理主任方炼教授、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柯倩婷副教授,围绕“对话与资源整合:科技赋权妇女方法创新”,开展另一个主题的讨论,重点探讨了如何让资讯科技产品开发者了解妇女群体的需求,开发出更加适合妇女群体的资讯产品,社会组织在其中又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等议题。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