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为了爱犬》封面(资料图)
【注:三联生活书店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对本书进行连载,禁止其它媒体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中信出版社。】
人民网北京8月19日电 (王鹤瑾)近日,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Kenya HARA)邀请了伊东丰雄 (Toyo ITO,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隈研吾(Kengo KUMA)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201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Konstantin GRCIC、坂茂(Shigeru Ban,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等著名设计师和建筑师参与到主题为“设计:为了爱犬”(Architecture For Dogs)项目里。这些设计师通过日常对身边可爱狗狗的观察,设计出专属于这种可爱小动物的特色作品。
原研哉认为,“狗”是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主题,而“狗的建筑”所包含的意义不仅是单纯地为“宠物”设计的建筑。
原研哉表示,狗的进化与人类密切相关。现在宠物店里销售的狗品种繁多,但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人们通过控制狗的交配而产生的新品种。例如圣伯纳犬、腊肠犬、吉娃娃、巴哥犬等,都是通过配种而来。还有一些微型犬,使我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眼睛,比如说茶杯贵妇犬,但正是这种娇小的身材才格外惹人怜爱。由于这些品种都是出自人们玩赏的目的,因此,它们很难在大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而对于狗来说,也只能接受已经安排好的命运,并依靠与人类建立的深层关系生存下去。
原研哉认为,人类用自己的方法改变着自然,同时也以自身为尺度打造生存环境,这就好比人类将自身的尺寸作为衡量万物大小的标尺一样。所谓的人体工学就是以人类身体为基准来建造周围环境的一种看法。“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想强调这种做法是对是错。而是既然人类一边改变周围环境,一边发展至今,那么即使是我们自己,也无法恢复原始状态再次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了,更何况是依存于人类旁边的小生物。于是,我便萌生了为狗设计建筑的想法,这也许会给我一些今后向前发展的灵感。以狗的身体尺寸去创造属于他们的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
作品设计师:妹岛和世
日本设计师妹岛和世认为,比熊犬的毛极具特色,洁白蓬松,让人会联想到棉花糖,又像是天上的白云。眼前的这座建筑就像是将身裹极富魅力的皮毛的比熊犬直接放大了一圈一样。整体形状像是把一个球稍稍压瘪后做出一个凹陷,而这里正好供比熊犬“安居乐业”。设计力图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当比熊犬坐卧于此时,建筑能与它融为一体。结构制作相对简单。将中纤板(MDF板)剪切成带状后,调整为圆形,构成环状,随后,在一点点调整相关部分半径的同时将整体结构设置成放射状。所有材料之间通过风筝线相连。结构完成后,在上面用毛线做面。毛线的编织方法力求呈现蓬松效果。在建筑的后部有一个打开的小洞,比熊犬可以由此进出。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